叶氏哥窑制瓷技艺


众所周知的宋哥窑器,是中国陶瓷的巅峰之作。

历史在不断发展,制瓷技艺也在不断进步,然而面对宋代哥窑艺术,人们感叹之余,只能高山仰止,望而却步。

曾几何时,当代也有人能制作“传世哥窑”器,成了流传于坊间的秘密。

数十年来,人们只见其器,不见其人。在人们手中令人惊异的哥窑器,与“火气全无古气披”的宋哥窑,如出一辙。

一位老人悄然离世,人们称呼他“叶师傅”。几乎没有人知道他就是那些神奇的传世哥窑器的作者。他是云和叶氏传世哥窑制瓷技艺的创制者叶德奎老先生。

有人说“面壁十年图破壁”,叶师傅半辈子执着于哥窑制瓷技艺的研究,何止“十年”。可以说,他所创造的当代传世哥窑制瓷技艺,将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或许将承载着弘扬当代“传世哥窑”文化的使命。

一、自成体系的几十道复杂工序

   (为尊重“叶氏哥窑制瓷工艺”的保密诉求,在此我们仅对这一工艺进行表象上得描述。)

叶氏哥窑瓷器之所以神奇卓越,源于其与众不同的复杂制作工艺。

从原料的选择,采集加工到窑炉设计制造,到成型、上釉,到装烧、烧制,再到后期纹片沁涂,其间几十道复杂工序,环环相扣自成一体。

图为叶氏哥窑传承人古儿

1.原料的选择和加工

“云和叶氏”之所以在浙江南部的云和县落地生根,一个原因是祖籍在本地,而更重要的是形成叶氏作品独特个性的主要原料来自于云和县境内。

叶氏哥窑制瓷技艺创始人叶德奎先生,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经过二十多年的时间对云和县境内的瓷矿资源进行了调查和实验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工艺要求,对这些矿产资源进行了分类和选择。

由于云和县地质属于复杂的火山成形地貌,分布有几亿年前的火山遗存,蕴藏金、银、氟、钛以及叶腊石、玛瑙等珍稀的矿产资源,这为叶氏瓷器工艺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原料采集完后,还须经过煅烧、粉碎、淘洗、球磨、沉淀、腐化等等复杂的加工和处理环节方能用于陶瓷坯、釉的工艺运用。

其中,最复杂的工艺是原料的配比。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叶氏家族在这一领域花费了三十多年的时间和精力,直到现在还在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中。

2独特的叶氏窑炉

叶氏的窑炉是独特的。

保存于叶氏哥窑作坊的早期窑炉,是叶德奎老先生亲自设计并制作的。叶老先生在七十年代中叶(在现景宁畲族自治县大均乡)和八十年代初(在云和县国营陶瓷厂)曾设计建造过两座长四十多米的龙窑,考虑到龙窑的烧制周期过长和烧制数量过大,他通过大量实验和改进创造性地设计出了新型的窑炉。

这些窑炉的特点主要是:结合多种热能的产生特性,大幅度提升了窑炉的烧成曲线度,通俗讲,它能完成普通窑炉难以想象的烧成效果。

3.传统手工艺成形

叶氏哥窑制瓷技艺坚持传统手工艺成形。

手工艺成形所能展现的神采是现代工艺批量成形无法比拟的。其中涉及到许多艺术语言中不可言传的奇妙内容。因而,虽然科技在日新月异,但还是有传统手工艺所存在的重要意义。这一点在传统型哥窑制品上的体现尤为突出。

传统手工艺成型会对瓷器的器型、纹片、气息等特征上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赋予制品的“唯一性”的特征,致使叶氏哥窑作品具备可以被收藏的基础。

以宋哥窑的制瓷信息为依据而创立的叶氏哥窑制瓷技艺,从某种意义上忠实地传承了传统技艺的信息,包括轮车成型、泥片对角粘接成型、手工模印成型等工艺手法。

   

4.多层烧结多次上釉

“多次上釉多次烧成”工艺是南宋官窑系瓷窑的主要工艺特征。云和叶氏恢复了这一技艺,并深入研究和发展了其工艺特性,创作出一些极具传统特色的制品。

多层烧结多次烧成是非常复杂的技艺,完成一个过程需要十几道工序,一般需要上四次以上瓷釉,需要多次入窑烧结。其工艺的效果体现在瓷器的器型、釉质、纹片形状等的细部特征上,是传统工艺中十分重要的表现手法。

5.御火而烧成

瓷器的烧成是瓷器制作的核心工艺。在传统制瓷技艺中,烧成是极难掌握的技艺,甚至需要“神助”,也衍生出了许多“窑神”文化。

现代瓷器的烧制由于窑炉工具的改进变得相对容易,然而也因此而失去了许多传统文化中对“火”崇拜精神。云和叶氏在对窑炉进行改造的同时,体悟了古人对火的崇拜,进而创造了独特的“御火”工艺,诠释了深刻的“瓷”文化内涵,也令叶氏瓷器变化无穷。

6.纹片的生成和沁涂

纹片的生成是一件奇妙无比的过程。“两件哥窑不会产生完全相同的纹片”这本身只是一种物理现象,并不神奇。然而,让哥窑器产生具有“生命律动”的纹片,却是一件需要人与物相互交融的事情。它似乎已不仅仅是技术的范畴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叶氏哥窑制瓷技艺具有多重的随机特性。这不由让人想到乾隆爷的一句赏瓷名言:“宋瓷方是瓷”,宋瓷之妙似乎可以由此及彼。

二、“不可复制”的哥窑艺术

“哥窑”不仅仅是一门陶瓷技术,它毫无疑问是一门伟大的艺术。它可以承载复杂的精神信息,这一点源于其不可复制的特性。

云和叶氏哥窑技艺所表现出来的特征足以说明这一点:

1.选择原矿原料的丰富特性

我们知道,矿产资源具有随机分布的特点。叶氏所采矿区地质复杂,矿脉规模极小,几乎每次采矿都会产生微量元素的区别。

2.传统手工艺的随机特点

手工艺的特点是不言而喻的,在瓷器的成型工艺环节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作品会在尺寸和形状上有较大的波动范围,这恰恰是手工作品的可贵之处。

3.烧成工艺的复杂变化

“火”是人类科技尚无法完全把握的一种自然力量,它具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特性。古代窑工通过长期的经验实践,总结了许多复杂的瓷器烧制方法,这些方法大多失传,仅留下一些现代人无法复制的瓷器精品。

依照传统方法烧制瓷器,其可谓变化万千。

4.纹片天成机制

纹片犹如指纹,其生成的因素非常复杂,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工艺环节都会影响开片的生成方式。如胎釉原料的成分、干燥的过程、手工成型的方式、胎釉的厚薄、烧成的温度等等,我们无法完全控制其最终效果,只好勉强的称其为“天成”。

5.心态自然变化对作品的影响

作者审美心态的变化会影响作品的特性,这是很好理解的艺术特征。就像书法家的书法作品会随阅历的增加而不断的变化,瓷器艺术也有着一规律。

如果通过数学概念去分析,这一工艺所能产生两件一样作品的概率,将远低于万分之一,乃至千万分之一还不止。

笔者常常用“超级杂技”来形容这一技艺:好比一位杂技师,在上下叠加的五根滚动木柱上保持平衡,任何一根木柱的变化都将通过所有木柱的调整才能达到新的平衡。

叶氏哥窑的各个层面的工艺特点就好像这些可以滚动的木柱,一般人站在一根滚动木柱上保持平衡已经非常不易了,何况多根叠加。这已经不是“难”字可以形容了,只能很玄得说一句:“水火求瓷,得天地相助方可成之。”


哥窑八方杯在线留言哥窑八方贯耳扁瓶哥窑胆式瓶哥窑葵花洗哥窑青釉贯耳瓶哥窑青釉海棠式花盆哥窑青釉葵瓣口盘哥窑青釉弦纹瓶哥窑青釉鱼耳炉哥窑碗官窑葵瓣洗官窑青釉方花盆仿哥窯洗菱瓣口小盤明 成化 仿哥淺青八方高足桮南宋 官窯 青瓷長方盆南宋 官窯 青瓷琮式瓶南宋 官窯 青瓷簋南宋 官窯 青瓷龍紋洗南宋 官窯 青瓷弦紋樽南宋 官窯 洗南宋 官窯青瓷弦紋貫耳瓶南宋-元 哥窯 葵瓣口碗南宋—元 哥窯 米色魚耳爐南宋-元 哥窯 碗南宋-元 哥窯 渣斗南宋-元 哥窯型敞口碗南宋-元 官窯系 青瓷花口盤南宋-元 官窯型青瓷葫蘆瓶清 仿哥瓷盤宋 哥窯 灰青三足小圓爐宋 哥窯 米色魚耳爐宋 哥窯 盤宋 哥窯 碗宋 哥窯 碗2宋 官窯 粉青葵花式碗宋 官窯 粉青菱花式盤宋 官窯 葵瓣口碗宋 官窯 盤宋 官窯 盤2宋 官窯 盤3宋 官窯 青瓷貫耳壺宋 官窯 青瓷葵花式洗宋 官窯 青瓷葵花式小碗宋 官窯 洗宋-元 哥窯 花口盤宋 官窯 青瓷貫耳壺仿哥窯 渣斗(水盛)哥窯 貫耳瓶哥窯瓷水盛南宋 官窯 青瓷簋南宋 官窯 洗南宋—元 官窯 灰青牡丹花式洗南宋—元 官窯 灰青牡丹式洗清 雍正窯 仿南宋官釉粉青獸環壺宋 哥窯 米色高足碗宋 官窯 瓷洗宋 官窯 粉青菱花式盤宋 官窯 粉青中圓洗宋 官窯 葵瓣口碗宋 官窯 青瓷臂擱宋 官窯 洗元 哥窯 青瓷膽瓶元 哥窯型 青瓷八方杯元 哥窯型 青瓷單把杯元 哥窯型 青瓷投壺式瓶官窯 貫耳壺明 宣德窯 仿哥釉灰青折沿盤南宋 官窯 葵花式碗南宋 官窯 青瓷菊花式盤南宋 官窯 青瓷盤清 「大清雍正年製款」 仿官釉青瓷獸面銜環瓶清 倣宋官窯 貫耳八楞瓶清 乾隆 仿官釉盤口弦紋六方瓶清 雍正 仿官青釉貫耳方壺清 雍正 起線塔式瓶宋 官窯 大圓洗宋 官窯 粉青葵花式盤宋 官窯 青瓷葵花式洗宋 官窯 洗宋 官窯 月白葵瓣口碟宋 官窯 月白圓碟一.至正直记二、格古要论三、遵生八笺第一页第二页第三页第四页第五页第六页第七页第八页第九页第一页第二页明 仿宋哥窑贯耳炉明 仿宋哥窑葵瓣洗明成化 仿宋哥釉菊瓣小碗明宣德 仿宋哥釉菊瓣碗明宣德 仿宋钧釉盘明宣德 仿宋汝釉盘清雍正 仿宋哥釉鼠耳炉清雍正 仿宋钧窑鼓钉三足洗清雍正 仿宋钧窑葵花式花盆托宋 官窑贯耳炉宋哥窑 八方碗宋哥窑碗宋哥窑鱼耳炉宋钧窑盘宋龙泉青釉刻花碗宋汝窑盘WW第一页WW第二页WW第三页WW第四页WW第五页WW第六页WW第七页WW第八页WW第九页WW第十三页WW第十页WW第十一页WW第十二页太璞古香叶氏哥窑文玩小品《澄观卷》》《古儿杯》第一辑作品集2016第一页第二页第三页第四页第五页第六页第七页第八页敖月残月苍月斗笠杯恒星幻月空月空月10龙星溪月残月赤云洛云清云升云微星博星残月出云斗笠杯恒星幻月卷云卷云13凝月24凝月31瑞星松月溪月42溪月53博星20恒星37奎星18奎星19奎星20奎星22奎星36凝月27浦月09浦月10松月19松月14无云18弦月33虚云18盏月05博星23恒星47花月53花月56空月15龙星21龙星26松月26无云57指环杯22紫星13第一页第二页第三页第四页第五页第六页第七页第一页第二页第三页第一页第二页第三页第四页第五页第六页第七页第八页第九页第十页第十一页第十二页第十三页